儿子已经30岁了,还像小孩儿一样捏着小毛毯入睡,这是正常的吗?(腾讯新闻)
眼下,芒果台的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再次引爆公众话题。说自家闺女不稀奇,不过这次抓马君却被“洪荒少女”傅园慧身上的一条红布带吸引了视线。
在节目中,主持人观察到傅园慧除训练之外,走到哪儿身上都斜背着一条红色的布带。傅园慧爸爸解释说,这是傅园慧从婴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手里一定要抓住一件东西。
无独有偶,演员罗晋在访谈节目中被大学期间的舍友爆料,有一件衣服从来不穿,只在睡觉的时候盖在胸口,用手攥着。
在心理学上,这是大多数儿童成长期间会出现的一种现象,被称为:“安全毯现象”。在80、90后的童年回忆《花生漫画》,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动画片“史努比”中,就有一个名叫莱纳斯的小男孩,始终以手拿一条蓝色毯子的形象出现。
安全毯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孩子都会有依赖的小物件,如小被子、小毛巾、小玩偶等等。有人认为这是“恋物癖”的一种,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恋物癖”多见于男性,一般是由于青春期期间性教育不当,在性欲望与性兴奋的驱动下,对异性物品的迷恋。而“安全毯现象”反映的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还未出生的婴儿生活在母亲的子宫之中,与母亲一体,被包裹在温暖之中。当母亲分娩,婴儿自母体剥离,这是大多数婴儿的第一次创伤——分离。为了抚平创伤,大部分婴儿会寻找替代母亲的物品寻求心理安慰,增加安全感。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将这些替代性物品称之为“过渡性客体”。
温尼科特认为,母亲是孩子潜意识和意识中最重要的客体。在与母体分离后,“过渡性客体”承担起了“替代母亲”的职能。这也解释了为何这些替代物多质地柔软且便于携带。
柔软的物品更能传递温暖和安全感,便于携带的特性则能让小孩儿随时抚摸它们——用手摸着这些“安全毯”就像母亲在抚摸自己一样,正如傅园慧与罗晋喜欢“摸摸”、“搓搓”自己的“安全毯”,这都是他们获得自我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安全毯”与安抚奶嘴一样,都是为小宝宝提供安慰、满足其安全感的重要工具。所以说,儿童的这种“恋物”并不是大众以为的“恋物癖”,家长也不必将之看作必须纠正的行为。相反,正是这类“过渡性”物品,能够在宝宝与家人分离的时刻提供不小的帮助。
看到这里,部分家长肯定会有一个疑问,这种依赖究竟什么时候会停止?
正常情况下,随着孩子的年龄逐渐增长,越来越多的信息会转移Ta的注意力,对安全毯的需求也不再强烈,大部分“安全毯现象”会在2—5岁间消失。但从傅园慧和罗晋的案例也可以看出,至少到成年,仍旧有部分人会需要从“安全毯”中寻求安慰。
客观来看,成人后还从安全毯中寻求慰藉,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癖好。但从深层次上,也可以说这种习惯暴露出了这类人十分缺乏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不太理想的,比如:性格易于悲观、焦虑、自卑、敏感、脆弱;在集体中缺乏存在感、不善于表现自己;由于在社交方面脆弱的形象,也很难打开局面让他人了解自己。
以史努比动画片中的莱纳斯为例,他十分聪明,小小年纪已经展现出了神学家和哲学家的特质。却因为离不开安全毯的形象,以及缺乏安全感的性格,时常遭到嘲笑与质疑。这种大众的成见是一以贯之的,对儿童来说如此,在成人世界暴露这种弱点就更容易让人抓住把柄了。在《我家那闺女》中,主持人了解到傅园慧的红布故事后随口便评论道:“但是她已经22(岁)了唉。”
在“史努比”的动画世界中,莱纳斯是在一次辩论活动中,在陈述圣诞节文化意义中“战胜恐惧”的涵义时,主动放开了他从不离身的蓝色安全毯的。动画片的主角可以借由编剧的安排随时成长,现实中的孩子想要成长,却不尽然这么容易,往往需要家长投入额外的耐心和智慧。
孩子是稚嫩的幼苗,需要成人为他们遮风避雨、浇水施肥,在生命脆弱的早期,他们所能依靠的有且只有家长。所以可以说,对于“安全毯”这类“替代性客体”的需求本质上是对安全感的需求。如果本该顺利度过这一段依赖期,而成年后的孩子仍旧需要从客体中寻找慰藉,作为家长,是否也应该进行一些自我检讨呢?抓马君始终相信,只有家长合理且恰当的陪伴和关爱,看见和读懂孩子内心渴望联结的愿望,并努力以各种方式坚定他的安全感,才是孩子永久的安全毯。
2021 Jian Xue Year Long Online Course|Playwrighting in Facil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