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教育戏剧的成长解决方案:魔都好课专访抓马宝贝曹曦
近日,抓马宝贝.创意总监曹曦受魔都好课邀请,结合抓马教育十年的实战经验,深度分享教育戏剧教什么,怎么教?
· 教育戏剧的理念是什么?
· 教育戏剧如何解决各年龄段教育痛点?
· 教育戏剧教学四大要素有哪些?
· 教育戏剧教学如何评估与反馈?
· 教育戏剧对学校德育有何启发?
每一个问题都是教育戏剧实践者、关注者的痛点与困惑,这篇分享一一给出了详尽解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魔都好课(ID: SHEdu330)”;抓马宝贝(ID: dr0808)公众号授权转载。
曹曦 / 本期分享嘉宾
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中国教育戏剧的重要推动者;抓马宝贝.教育体验中心创意总监;见学国际教育文化院执行总监;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和都柏林圣三一大学。
一、戏剧,让孩子享受自我“思考”与“发声”
曹曦认为,戏剧拥有远远超过艺术形式本身的更广维度,对这种维度的开发是进入戏剧本质和推动戏剧及社会变革的途径。
教育戏剧从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孩子为中心,首先要在孩子的经历与生活中定位核心的问题,去设计虚拟的故事来容纳这些问题。抓马宝贝的教育戏剧课程是贴着孩子们的想法,让孩子们愿意沉浸故事其中,而不是预先定义让孩子学习技能。
抓马宝贝每一个戏剧的主题都与孩子们切身相关,但每一个故事都设计发生在过去,森林或童话里,离他们很远。孩子们知道故事是虚拟的,他们会放心地使用自己在真实世界的经验来应对戏剧里的冲突。戏剧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保护,也同时提供了探索与发展的可能。
在抓马宝贝,成人与孩子的讨论没有禁区,也没有对错。没有人评判孩子,这让他们非常信任这个地方。孩子身处戏剧的框架下,进入角色,站在角色的立场上表达,他们说出的话都被赋予了价值。
当孩子知道他不是唯一一个这样想的人,他的身边也有很多跟他想法相似的人,他会更愿意表达。成人也是一样,很多人沉默并不是因为认为自己说的不对,而是因为身边没有一个能得到支持的社群。
过去十年,抓马宝贝为这里的家庭营造了一个社区,希望在这个社区里,成人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可以稍微得到填补。
二、戏剧如何解决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痛点?
在抓马宝贝上课的孩子从3岁到12岁,有一些孩子已经在抓马度过近10年在抓马,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戏剧教什么?怎么教?曹曦用了三个例子。
●3-6岁——独立
针对3-6岁孩子的生活实际,这阶段孩子面对的核心问题是——独立,从家庭生活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初步社会化挑战。因此,抓马戏剧把关于“独立”的讨论,融入了3-6岁的戏剧课程《三只小猪》中。
孩子们在《三只小猪》中扮演的角色是十年前离家的猪妈妈、猪爸爸,课堂的引导者(即老师们)会给他们提供观察视角和故事范围,构造戏剧焦点,比如孩子们扮演的猪爸爸和猪妈妈必须要帮助这三只小猪,否则三只小猪可能会被狼吃了。
当孩子们进入框架内,进入角色,会努力用自己真实的经验,为三只小猪提出很多建议,在他们遇到危险时,思考怎么帮助它们。能够让孩子们表达一件事情的唯一动力在于他们想要表达,而这个表达欲是靠老师构造的戏剧焦点来完成的。
教育戏剧需要用故事情境的方法,抽象和提取“概念”。而老师通过表演、协作、思考以及想象力创设情境的方式,给孩子表达的空间,在空间中塑造概念的形成。
●6-9岁——面对权威与疏解压抑
到了青春期,6-9岁是另外一个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孩子们要适应学校生活、学会如何积极地面对权威与压抑。3到6岁比较重视玩耍社会化的过程,进入到小学,孩子们过往以玩耍为主的游戏变成了集体的课堂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意志会慢慢被妥协。面对权威与压抑的问题,抓马的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戏剧教育课程《村长》的故事。
《村长》设置了一个虚拟的境遇,孩子们则在其中经历、反思现实的生活。在课堂上,老师会入戏成为村长,向孩子们铺开整个故事背景,引导孩子们入戏成为村民。
这样的设计运用了皮亚杰的高级象征理论,村长与村民的关系象征着学校学习生活的特征——一切都是围绕老师教授的内容,老师决定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进度,这不是由孩子来决定的,虽然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把学校面对权威与压抑的问题,放到《村长》这样虚构的场景中就很容易释放。
●9-12岁——价值观的形成
进入青春期,孩子们的价值观逐渐形成并显现,他们和成年人的冲突似乎更大更猛烈,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越过这条鸿沟变得越来越难。如果你和孩子讨论的话题聚焦于价值观,比如善恶、独立,孩子的回答可能不是成人预想的那样。你会如何处理这种分歧?
在这个问题上,抓马鼓励对价值观充分讨论。比如社会普遍价值观认同尊敬父母,不要和父母争吵。成人和孩子的交流常常是单向的,成人看不到孩子的内心,孩子不理解成人的出发点,不愿意听取他们的经验。在《洞》这个剧中,孩子就有机会对“理解父母”价值观进行的充分讨论。
《洞》是抓马宝贝的一个少年剧场项目,一群8-12岁的孩子,围绕这个故事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最终把它搬上了剧场舞台。曹曦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甚至是毫无意识地在创造他们的价值观。
即使是一起排演的孩子,有的认为可以理解父母,有些则完全不这样想。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我们的文化有时过分强调认同,但有时我们要保留孩子暂且不认同的权利。
比如在《洞》公演的演后谈上,有观众问孩子们,经历过这个故事,是不是一定能够认同自己的父母。其中一个孩子说:“我可以不认同我的父母,但是我选择理解。”
●孩子为什么会说这句话?
首先,探索《洞》的这个过程让她产生了极大的自主权,这不是某个老师派给她的任务,是孩子们自己的戏,所以首先她必须要去捍卫这个戏,他必须要去说清楚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会非常清晰地去表达。
第二,她所说的理解父母,并不是被强迫着理解,不是被某种意识形态某种价值观强迫,而是确实看到了父亲和母亲不同的经验,产生了同理心和共情。
第三,她清晰的区分了理解和认同,这是完全两个不同层次的东西,即使不能认同,我也可以理解。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想法,教育戏剧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孩子们把自己想法说出来。这些想法不是恒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在创造新的价值。
三、“四大要素”引领最扎实的戏剧教学设计
在国外的长期教育实践中,教育戏剧已被应用在学科教育、艺术教育、特殊教育、儿童早期教育等众多领域中。抓马宝贝使用教育戏剧,将体验和感受,文学的表达,哲学思辨讨论,进行了整合。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与思路。
根据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学习金字塔”的研究成果,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戏剧教育的课堂正是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向他人讲解、实践、讨论的主动学习平台。
●那么如何设计一堂教育戏剧课呢?
曹曦用尽量简单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堂教育戏剧课的设计要关注四个要素:戏剧中心、戏剧结构、出戏入戏、戏剧任务。
●戏剧中心
教育戏剧课程最关键、花费时间最长的环节,一定是“戏剧中心”。确立戏剧“中心”,需要先将孩子成长经历的过程放置到一个虚拟世界的语境,从中抽离出来一个中心,再选择具体的事件(故事)来解决问题。
比如抓马宝贝的创造力课程《弃儿》项目,首先是从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所处的社会环境,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中,抽离出来关于“儿童的权利”这一中心。然后再设计出了一个正直、受拥戴、专制的国王,他渴望生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王位,却得到了一个女儿,然后使用国王的权力去处置自己的女儿。
这个中心确立的背后,是教育戏剧引导者们想要引发孩子去思考和帮助孩子面对的一个真实社会问题:什么是孩子的权利?什么又是男性和女性的权利?我们如何能权衡法律和权威的关系?正是在接触了大量孩子样本后,才能观察到这些真实的成长问题,确定一个教育戏剧项目的中心所在。
戏剧中心类似于教学目的,这个教学目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帮助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中解决问题。正如另一位教育戏剧实践者陈远清老师的观点:“戏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练习场,我们借助角色这个借口,进入故事里的境遇,想象力被激活,将故事里的境遇与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相连结。”
●戏剧结构
如果说戏剧的中心是灵魂,那么戏剧的支架和纪律就是骨架。老师在推进教学计划时,实际上是启动了一个戏剧支架。这个支架预留有很多开放性的接口,对接一个个从中心延伸出来的新问题。
在《弃儿》这部剧,孩子们一开始围坐在老师身边的时候,老师会首先抛出最核心的问题——你们有没有一件你必须做而不想做的事情?这个问题紧密围绕戏剧中心,带有强烈的目的性,驱动孩子们去寻找这个问题和自己的关联。
在孩子们分享后,引导者开始引出故事的背景,每一个围绕中心的关键情节,都会预设新的问题给戏剧参与者去想象和思考,比如“国王多年前曾宣布会有一个孩子来继承王位。今天国王宣布说,王后怀孕了,让大家一起来庆祝儿子的降生。参与者在面对这个情节,会以大臣的角色来向国王谏言,以此来体验国王的决定与中心之间的关系。”
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无时无刻和参与者提问和回应,引导参与者去想象,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提问和回应是没有捷径的,最直接的就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戏剧中去操作和带领。当引导者说故事背景是国王宣布王后怀孕了,参与者要根据王后怀孕的情节继续探讨,否则就破坏了戏剧纪律。
实际上这种结构和纪律背后反映出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没有设计感”的设计。在看似生成性很强的对话背后,有戏剧结构来支撑。所谓纪律就是参与者认同故事情节设定的规则。
●出戏和出戏
通过前面设计的结构和纪律,老师可以知道教学会往哪个方向去,但同时也要引导参与者在戏剧参与中不断地跳进跳出,建立出戏入戏的意识。
就像《弃儿》,当情节推进到国王得知王后怀的是个女孩,这时就要主张孩子在这一个点上不断地入戏出戏。入戏是为了让角色活在当下,把这个虚拟问题当做真实问题推到其面前。出戏是为了让他能够快速切换到思考状态,去不断探索这个过程背后有关两性差别和权威这个中心相关的解决办法。
引导者跟孩子一起入戏的过程,像是内心的探索过程,注重体验和感受。出戏的过程其实更多的融合了一种文学的表达,或者说人性的思考方式,甚至有哲学思辨的内涵。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没有固定的角色,引导者(老师)提供的是每一个角色的同理心,更方便孩子从各个角度去探索故事。当然,也有一些故事可能引导者只是想让孩子待在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些完全取决于戏剧中心和故事,没有既定的形式。
实际上,入戏与出戏就如同人的感受与思考:人不能总停留在一个角度,因为人的思考和感受是混杂在一起的。我们不总是百分之百地在思考和百分之百在感受,我们总是边感受边思考的,所以出戏和入戏是在强化思考和感受的两极中的一极,强化孩子来反思现实境遇的意识。
●戏剧任务
戏剧任务不仅仅以艺术形式体现,它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展现,真实生活有多复杂,戏剧内容与任务就有多复杂。因此,戏剧任务包含着跨学科元素的综合,比如设计道具、编写台词、描述情景、选择音乐等,戏剧任务涉及的学科包括心理、政治、艺术、社会、哲学、教育学等等。
同时,戏剧任务要符合整体戏剧结构的安排,比如在《洞》里,根据戏剧结构会让孩子表达对妈妈的愤怒,要摔一个锅,至于怎么摔这样的具体任务会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绎;又比如在《村长》中,根据戏剧结构要为村长建立一个雕像,雕像具体是什么样的,就是孩子们要合作完成的内容。
四个元素的设计思路,要求戏剧设计者们一切先从孩子的真实需求出发,戏剧课程设计只提供结构和纪律,这对习惯了选好剧本再备课的戏剧教育从业者来说,是种新鲜的思路。总之,从孩子需求出发确立戏剧中心,搭建好虚拟故事的支架、引导角色有出入戏的意识、确保任务充分完成,四大要素的设计蕴含了教育者丰富的心思。
四、戏剧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环:反馈
教育戏剧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将戏剧融入教育过程,还在于其评价体系的不同。就像所有的艺术教育一样,教育戏剧是一个很难量化结果、用统一标准来衡量效果的教育形式,坚持“以孩子为核心”这样的理念,抓马宝贝的老师们不能也不愿为孩子设置这样的评价体系。
曹曦介绍说,抓马宝贝对儿童的评估方式主要从对学生的戏剧行为和语言的过程性评价入手。
• 在戏剧行为方面,任何一个孩子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行为都可以被分解。任何一个行为或动作的背后都隐藏着其行为动机、价值观、以及家庭乃至社会对他的影响。因此,从以上这些层面解构和分析戏剧情境下孩子的行为便成为了主要的评价方式。
• 在语言发展方面,3到6岁是孩子语言潜能发展的关键期。在教育戏剧的过程中观察孩子的语言运用、语言变化就构成了其评价体系的第二个角度。每节课都会有客观记录的录音录像,老师们会观察每一个孩子在情境中的语言发展、身体表现、团队协作等方面。
对行为和语言的观察不仅构成了教育戏剧的主要评价体系,也是抓马的老师们和家长沟通反馈的着力点。这种沟通绝对不是在某一个阶段结束之后才会发生,因为每个孩子在每一周来到戏剧中心的时候,他的发展从未停止。抓马戏剧的老师每周会花7到8小时的时间以各种形式和家长约谈。
在戏剧的保护下,很多孩子会表现出平日里被隐藏的一面,因此,老师会使用课堂上的观察结果为素材支撑与家长的沟通,老师们不会妄下结论。老师们将这些观察结果都交给家长,然后和家长坐下来一起聊一聊,一起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非常深入的、互相支持的家校关系。
除此之外,戏剧中心还会通过为家长设计戏剧课程,开展家长工作坊,带领他们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来更加直接地填补沟通中的鸿沟。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距离自身的儿童经验已经太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沉浸在虚拟的儿童境遇中去重新认识问题。
见学国际教育文化院与抓马教育体验中心共同举办的一年一度暑期教育戏剧师资培训。本次杭州站中级班,由资深讲师陈媛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