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拉拉: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作者:唐拉拉,影视专业副研究员,随笔作家。八岁男孩母亲,资深抓马教育会员。2018 年,联合创立用运动干预儿童成长的忍者侠认知运动馆。

去年端午,我们跟着一个户外露营的专业团队,驱车三百公里去塞北高原的一个深山里去露营,活动超级丰富,林子里采蘑菇,山脊上看人迹罕至的古长城,触摸风力发电的大风车,看白云脚下飘,晚上还有篝火和露天电影……儿子都兰嗨得不要不要的。

第二天的行程是去鲜花谷下河捕鱼,中午在河边搞烤鱼大餐。然而,第二天是周日,周日下午四点,有都兰一周一次的抓马课。

唐拉拉: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热爱大自然的都兰

我跟他商量:“这周咱们就不去了吧!”他非常坚决地说:“不,要回去上抓马。”己经确认后,发现他是认真的。好吧,我们跟大家告别后,开车往山下走。车还没开出去 100 米,他就在后座哭开了。一边哭一边对着窗外的森林挥手说拜拜。

我看他哭得伤心,就停下来问他:“要不,我们还是不走了吧?”
他再次坚决地说:“走!”
“可是你太不舍得这里了,是吗?妈妈替你做决定吧,咱们这周抓马不上了,敞开儿在这里玩个够。这里我们可能一辈子才来一次,抓马每周都有呢。”
他哭得更厉害了:“要是抓马每天都有我就可以不去一次,但抓马一周才有一次啊!”

这样一个热爱户外不热爱课堂的都兰,上学期间每天想方设法地想挖地道逃离校园的都兰,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在山水自然间尽情玩乐一整天和赶回去上俩小时戏剧课之间,他虽然无比难过,但还是坚决地放弃了玩乐而选择了后者,这让我大感意外。我想,相对于野外撒欢儿,抓马满足的是他精神世界的需求吧?

唐拉拉: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上课中的都兰

一、同一个境遇,不同的世界

那么,抓马是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又不学表演,又不能满足虚荣,难道仅仅是每周去听两个小时故事吗?这故事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最初半年,我只是把孩子送到一个放心的地方玩半天,打发漫长的周末时间。抓马课程对于孩子的意义,我并没有特别关心。直到有一天,我参加了抓马的家长工作坊。

唐拉拉: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抓马教育.家长工作坊《金鱼》

那次工作坊的故事背景是一个渔村,故事发生在一个清贫的打鱼人家。开始老师让我们每人画出两张房屋里的物件,我画了锚和渔网。我自以为是地以为:大家和我画的都差不多,渔民之家嘛!

结果,当现场十几个家长把自己画的对象都贴上墙时,我惊呆了。居然没有一个跟我重复的!那些物件五花八门,有摆在桌子上的老照片,有一件旧衣服,有温暖昏黄的老台灯,有收音机……

唐拉拉: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唐拉拉在抓马教育.家长工作坊《金鱼》

我曾经笃定地认为自己认知的世界是唯一真实的,认为我的观点肯定是正确的。但这个事情给我的刺激太大了,原来每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每个人对家的概念、以及脑中的情感意象也是千差万别的。

当这些物件平等地罗列出来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抓马的故事对孩子来说可能意味着什么了——故事进行中每一个停下来讨论的节点,都会让孩子学习从不同视角来看待和观察问题。一个视角变成多个视角,一个想象变成多个想象,孩子们在互相给予,在一起成长。日积月累,成年以后,他们的思维之开阔、心胸之博大不可估量。

然而,这仅仅是抓马提供给孩子诸多营养中的其中一个。

二、所有的想法都是正确答案

我从头到尾观摩过一个叫《巨人的拥抱》的故事,发现他们平均几分钟就有一个需要停下来讨论的两难问题。比如,饿得不行的孩子拿着刀上山找吃的,森林都被巨人吃光了,没有什么可以收割的,这时,发现一个被猎人绳子套住的松鼠,孩子们(这时已经被带入故事情境中,化身小主人公了)要做出抉择:是用手里的这把刀杀了松鼠带回家吃?还是用刀割断绳子放松鼠一条命?

唐拉拉: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抓马教育.教育剧场《巨人的拥抱》

这是一个两难的境遇,要保命还是要爱护动物?孩子们的讨论很激烈,每个人都会说出自己的决定以及理由。有的说,杀了它,因为自己也没吃的,保住自己的命要紧。也有的说,小松鼠很可怜,放了它吧,以后它也许会帮助小男孩的。最终,孩子们对小松鼠的同情占了上风,集体决定放了它,故事继续往前走。

在这个过程,老师只是引导孩子发表观点以及倾听,并不会给出好坏与否正确与否的评价。这与我们在体制教学中惯常见到的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真是天差地别!对孩子来说,则意味着,我在这里是自由的,可以畅所欲言。因为任何想法都不会被批评和指责,任何观点、任何性情都可以被接受。

所以,我会看到原本内向的孩子,在这里变得健谈;原来喜欢看师长脸色发言的孩子,慢慢地变得不再追求正确答案,敢大声说出自己的内心愿望和真实想法。善于表达和沟通,这是抓马带给孩子的生命礼物。

唐拉拉: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抓马的课堂

而对于都兰来说,连续三四年,每个周末都风雨无阻地奔向抓马,我想也是因为这份“做自己”的自由。

他在抓马,是完全被接纳的,每个人都不会对他说教,不会对他的行为轻易做出置评,他在这里拥有奢侈的自在。这份自在让他内在自我的生长得到了充分的保护。而内在自我的饱满,才会让他在未来拥有抵御外界风雨的力量。

三、越自由越圆融

有人会有疑问,抓马的孩子那么自由,那么有思想,他们是不是会变得特别叛逆?会不会更难管束?会不会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事实证明,正好相反。

抓马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该年龄段的需要面对和探讨的一个问题指向。孩子们在故事的情境中思考诸如“如何看待集体规则与自我愿望的矛盾”、“如何认识规则”、“如何看待法律”、“如何看待社会习俗”,甚至“如何看待男女平等”等现实生活需要面临的命题。

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被培养起来了,敢于诚实表达了,同时,他们也在协作学习中习得了共情能力、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就是说,抓马的孩子更容易去理解别人的处境,更容易包容,也就更容易与他人及环境融洽相处。

至于抓马教育戏剧给孩子带来的想象力的拓展和创造力的保护与启发,那简直算是附赠的小菜。

唐拉拉: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抓马的课堂

四、每个行为都是值得关注的

我私自把从事教育的人分为几类,三级是教职员工(大多数公立学校的老师被我划到这类里),二级才是教师(有责任感且有人性洞察力的好老师),而一级则是教育家——我眼里的抓马老师,都是这一级别的。

他们对孩子的细心观察,对真实人性的保护,以及处理问题的智慧,都屡屡让我叹为观止。作为一个自认为爱孩子的母亲,我自忖做不到。举两个例子。

都兰正在上课听故事,突然跑了出去,助教老师跟着追了出去,但不是马上把都兰给抓回来,而是跟着他看他要做什么。结果发现都兰去饮水机那卸下还装着小半桶水的矿泉水桶拎回教室,因为他刚才听到的故事中,有一个地方需要用水来解决问题。

这个行为即便在老母亲看来,也是属于不懂事的捣乱课堂的行为,但老师的结论却是:都兰有动手解决事情的行动力。

唐拉拉: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上课中的都兰

六岁的时候,经过评估,需要把海星班级的都兰调换到 Coco 老师的班级,但担心他会感到失落或者被差异对待。Coco 老师趁他们下课,都兰还在海星老师旁边流连,就故意跟海星大声商量:我们要成立一个特种部队,需要招募有领导力有执行力的厉害小孩儿,你这里有可以推荐的人选吗?

讲的时候,都兰在竖着耳朵听,然后,他就特别向往,很期待地等海星推荐。海星“思考”了一下,很认真地推荐了都兰。之后,经过三四周的“考察”,都兰终于顺利成为 Coco 班级的成员了。一场有可能导致孩子情绪波动的换班,就这样漂亮地完成。

五、披着商业外衣的学术机构

于我而言,抓马的老师是可以咨询的教育专家,可以向其倾诉的心理医生。他们不停地帮助家长们理解孩子,帮助家长调整教育心态,帮助我们平息时不时焦虑起来的情绪。

每当我为孩子的迷惑行为感到无能为力时,他们总能让我跳出现实纷争,站在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审视问题,以及审视自己。他们不给我具体方法指导,但却启发我去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自己找出应对方式。

比如疫情期间都兰经常嚎哭,搞得我心烦意乱,当我忍不住要向他们抱怨都兰突然变得浑不讲理时,Coco 老师提醒我说:“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唐拉拉: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上课中的都兰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于是我不再站在他情绪的对立面,而是抽丝剥茧地看到了疫情对孩子的压抑,看到了他与童话故事分离的失落,看到了他进入新的生命阶段的内心波动,更看到了自己的焦虑给孩子带来的压力,看到了孩子眼中渐渐被主流成功观绑架了而变形了的自己……

“他在向你求助。” 让我重新和孩子站在了一起。

抓马老师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了解、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人性的洞悉、对教育戏剧的专业把握,让我经常产生一种抓马是“披着商业外衣的学术机构”的幻觉。

六、同一个境遇,不同的世界

前一段时间,抓马教育十周年的纪录片《鸿沟》在网络上发布了。十周年的纪录片却在第十一个年头发布,我不禁感慨,这真是一个很沉得住气的慢机构,遇见了一个同样沉得住气的慢导演。

虽然是第一次看,但这部片子的每一个镜头我都感觉看了好多次,因为导演徐化所记录和呈现的抓马太真实了,完全是我所熟悉的抓马。

抓马给孩子乃至家庭带来的精神滋养都是博大而又无形的。你很难说出孩子在这里半年一年,就学到了什么或者变成了什么,有些结果也许会是在很遥远未来才能显现。唯一有形可观的,是抓马教育的少年剧场班一年一度的剧场表演。

我第一次看少年剧场演出的剧目是 2016 年的《捏造》。那是一部表现手法相当前卫的、充满哲思的戏剧。我很惊讶于这些不带妆容的朴素孩子来演这样一部结构复杂思想深邃的现代戏剧,更令我惊讶的是,这部戏的创作过程——剧本是在一个古希腊故事框架下,由孩子们集体探讨出来的!

之后我成了抓马少年剧场粉,每一年的年度大戏我都不会错过。很难想象,一个成人看孩子们编排和表演的戏剧时,会有时泪如雨下,有时汗如雨下,那些强烈的情感和思想冲击,是很少在正式的国产舞台剧中能感受到的。

唐拉拉: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上课中的都兰

当我和儿子也成为抓马大家庭的一员之后,我不再少见多怪,有这样稳定又极其专业的教育戏剧团队,这样不急不缓的启发式“教学”(他们真的没有“教”什么),在这样可以让孩子完全做自己的自由空间里慢慢长,孩子长成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通畅的表达能力,真是再自然不过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专家陈学锋博士在对这部纪录片的评论中有这样一句话:

“ 看到孩子们在这个故事的社群里,洞察社会、观照世界、挖掘自己,被信任、被倾听而自心底发出热切的光。
他们自主而勇敢地探索并预演着人生的欢乐和痛苦,步履蹒跚而坚定地走向未来。这是一群有机会自然成长,幸运地‘生活’过的孩子。
我们也会在远远的未来,发现这批不一样的孩子,我们会感谢久远的过去培养出了不一样的孩子。”

唐拉拉:他现在的哭闹是在向你求助,提醒你去看你没看见的东西

△抓马教育.少年剧场《旅途》

七、抓马会有老年班吗?

虽然纪录片叫《鸿沟》,但我没有见到哪一个商业培训机构会与会员的整个家庭……连接得如此紧密如此通透的。

不想用“一个大家庭”或者“心灵避风港”来形容抓马,但不容否认,不仅孩子,就连家长,都已经对抓马产生了归属感。

有一天,我跟都兰说:“过了八九岁后,你就要升入少年剧场班了。”
他马上问我:“有青年剧场班吗?”
“可能会有。”
“那,有老年班吗?”
“呃……也许等你们长大了会有。”
然后他喃喃地说:“真想一辈子都能上抓马啊!”

我也希望,而且莫名地确信。

走进“箱子屋”的奇妙空间

走进“箱子屋”的奇妙空间 一个废弃的仓库、一堆废旧的纸箱子、一个熊猫玩偶、三个性格不同的“孩子”在这里相遇、冲突、对抗,最后通过游戏来化解他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