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马教育」雯雯:我们是帮家长看见孩子的眼睛
教 师 节 特 辑 03
到了抓马之后,雯雯发现,“啊!还可以这样跟小孩在一起工作,不要统一喝水吗?孩子们上课怎么还在屋子里乱跑啊?老师也没有给抓回来……”这里的教育理念太让人兴奋了!对,雯雯多次用“兴奋”这个词来描述之后在抓马的工作。
这里的教育理念太让人兴奋了
雯雯是中心里为数不多的之前当过幼师的引导者,跟孩子相处自然并不陌生,但她说抓马可跟之前在幼儿园的工作太不一样了。雯雯非常喜欢小孩子,当初也是满怀热情到了幼儿园工作,而且对自己的未来满怀憧憬,认为喜欢小孩,加上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肯定能当一个特别好的老师。
直到有一次,当了班主任的她,直言被自己的样子“吓到”了——“在我们南方回南天的时候,地上和墙上都会出水,往下滴水珠儿,我清楚地记得那会儿教室墙上画了大幅的丙烯画,回南天颜料一直干不了,班上有个小朋友就蘸着水舔那个画,我发现的时候,他整个嘴巴和舌头都是黑的,都是颜料,可把我吓坏了!我什么都没说拽着他就去洗漱池,我说我要赶紧给你刷牙!可就是那个拽和让他漱口的动作,把那孩子吓坏了,他吓哭了,惊恐的大眼睛就看着我。”处理完这个突发状况之后,当雯雯冷静下来,她觉得很沮丧,觉得自己怎么是这个样子,也被自己的样子“吓到”了。雯雯坦言,自己很喜欢孩子,喜欢跟孩子们一起工作,但也不希望自己变成一个教条化管理孩子的老师。而大多数幼儿园的生活就是如此,孩子们统一喝水,统一排队上厕所。吃好睡好,安全第一。隐约中她觉得不应该这样教小孩,但又不知道该是什么样子。
后来机缘巧合,雯雯来到北京工作,投的第一份简历就是抓马,接下来的故事不难想象,到抓马后,雯雯发现,“啊!还可以这样跟小孩在一起工作?不要统一喝水吗?孩子们上课怎么还在屋子里乱跑?老师也没有给抓回来?!”这里的教育理念太让人兴奋了!对,雯雯多次用“兴奋”这个词来描述之后在抓马的工作。
兴奋场景01:
啊,原来还可以这样讲故事!
有一次跟曹曦老师的课,讲《狼来了》的故事。“天啊!那天给我的冲击特别特别大,原来可以这样听一个故事,居然没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个老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但是带着我们通过这故事去探索背后的一些原因,也没有人来说教。我就觉得,哇,这个真的太高级了!”
雯雯说,那天晚上她失眠了,“其实就是太兴奋了”,她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真实的想法——特别希望能够留在这样的环境中,跟孩子一起工作,想跟这么多优秀的同事一起去学习和探索。同时她也意识到,这将是一条很艰难的路,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看待孩子的模式,要相信孩子,要允许自己不知道答案,要改变“我是成年人,我要教你”这样的想法。
跟很多的新引导者一样,雯雯也是从影子老师当起,当时和她一起搭档的是位外国老师,身边还配有一个翻译,去跟孩子们解释外国老师所说内容,这期间,雯雯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戏剧实操经验,也让她理解作为影子老师不是管理孩子纪律,而是怎么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
影子老师很大的作用是提供另外一个视角。抓马探索的话题都是来自于孩子们正在经历的生活场景,或是感觉到但是说不出来的,所以他们的观点可能会比较统一。而抓马为他们在故事中设计的角色(视角)帮助他们在同一个角度去讨论问题。这时影子老师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提供声音、刺激和挑战孩子更立体的看待故事中发生的问题。这让孩子们的话题是一个探索性的,而不是有唯一答案的。
兴奋场景02:
精心准备的代课,有的孩子却被吓哭了
有一天主课的引导者请假了,雯雯来代课,“对,我当时就想,一定要上一堂带劲的课!”那堂《会唱歌的骨头》,内容是国王选拔了两个兄弟去打野猪,哥哥很嫉妒弟弟打到了野猪,于是哥哥把弟弟推下桥,弟弟死掉了,顶替弟弟娶到了公主……结果团队里一个5岁多的男孩,被吓到了。“这个故事其实讲的是竞争机制,但当时可能我给孩子的保护还不够。”
课后,男孩妈妈和雯雯来沟通,说课后孩子有些害怕,雯雯有些内疚,觉得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好,只想着自己“要带劲”却没有更好地保护到孩子。家长想是否停一次课试试。“我说如果你现在就停下来的话,恐惧就一直停在那里,孩子就会一直被这个恐惧干扰,请你给我时间,让我来帮孩子疏通这个恐惧。”
至今,雯雯还非常感谢那位家长对她的信任。第二星期,这位妈妈又把孩子带来上课了,雯雯特意从附近的饭店找来一根羊骨拿给孩子看,让他明白上次故事中出现的会唱歌的骨头其实是这个羊骨头……就这样,一直持续三四个星期,每次这位妈妈都会提早半小时将孩子上送到中心,雯雯认真耐心地陪着孩子,慢慢消化和吸收了这个故事,心里的恐惧也自然随之消失。
雯雯说,这件事对她的触动非常大,同时也让自己敲了一次警钟,教育戏剧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也让她更深刻感受到做戏剧不是自嗨,而是要始终思考你的对象,你在设计故事时,孩子能学习到什么。
除了思考能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真正“看见”孩子也是雯雯在抓马的一大收获。“这里对孩子的关注和在幼儿园里非常不一样。在抓马,引导者更关注孩子的感受,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有原因,都值得老师和家长去更耐心的了解和寻找答案。”
曾有一个孩子,家长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便后不喜欢冲马桶,无论家长怎么强调,想很多有趣的办法还是改不了。希望雯雯想办法“治一治”,雯雯经过耐心的观察和孩子的互动发现,孩子不是行为习惯不好,更不是不讲卫生,不冲马桶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很害怕听到冲马桶的“哗哗”的声音。这不需要“治一治”,允许孩子害怕,帮助他克服害怕或建设性的解决冲厕所,才是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
教师部每年都研发新故事
大主题是关于帮助孩子,认识自我
经过了最初的“兴奋期”,现在的雯雯多了一份沉静和自省,不仅仅是因为带班的经验越来越多,能够更好地Hold住整个课堂。当了妈妈之后,她更能理解孩子的行为,也更好奇这些孩子慢慢长大,他们每天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他们都在想什么?他们呀呀学语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鹦鹉学舌的背诵。所以她会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面对家长,雯雯也更理解家长,更理解他们的焦虑,理解他们的着急。也正是因为有了更好的理解,和家长的沟通才更高效更顺畅。
“当了妈妈之后,对于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我真的更能理解了,以前当幼儿园老师,还总有一种我是幼师我比你们更了解孩子的心态,现在想想真是太年轻不成熟。到了抓马之后,我觉得这里的家长都非常棒,他们都很优秀,也很关心孩子,关注教育,我在跟家长交流反馈孩子的情况时,其实心态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我们双方交换一些信息,我甚至越来越觉得,我们怎么可能比孩子的家长更了解孩子呢?更多时候,我们是一个观察者和分享者,提供一些我们通过戏剧观察到的孩子的表达和行为。”
雯雯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搞教育”的,就会比其他家长做得好这样的想法。她也毫不吝啬对一些家长的钦佩和赞赏之辞。有一个男孩,比较活泼好动,在学校里被贴各种标签、被否定,但是他的妈妈永远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并发自内心地会赞美夸奖他。哪怕是被画满涂鸦的作业本,首先得到的不是批评,而是画画得真不错。在雯雯看来,这是一种沟通技巧,认可孩子的优点,总是输出正面的语言并不影响你指导孩子看见他不足的地方,而充满自信的孩子也更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缺点。
老师和家长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彼此看到对方对待孩子的优点,不同的视角,在信任的前提下真诚交流,就会让孩子在抓马的课堂上收获更多。雯雯说,跟孩子呆得越久越有感触,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不同,他们的需求也会有非常个性化。这些年抓马课堂上的故事,有的经典故事虽然年年在演绎,也会根据不同的团队进行修改,有的则是会根据不同孩子的特殊情况,专门新编写的故事。
“教师部每一年都在研发,会结合现实生活当中的社会环境加入新的故事,或是我们这个阶段孩子遇到某个问题,也会找一个故事跟孩子们一起探讨,我们的大主题,都是关于帮助孩子,认识自我。”
雯雯在跟一个刚上一年级的男孩家长沟通时发现,在假期的夏令营中,孩子第一次离家外出参加集体活动,三人一个房间,遇到了被对方两人孤立的情况。孩子不能很好的处理和面对。老师经常也会遇到家长会问,能不能编一个对三个人在一个屋里打架这样的小故事?
“我们会通过和家长的交流,在课堂上帮助孩子。但我们不会完全真实去呈现,这样对孩子太暴露。例如类似的故事,这是一个汽车小镇,小镇上有相同特点的小汽车就容易配对,小镇新来了一个新的品种的小汽车,他非常喜欢大家,但就是交不到朋友,可能是这个小汽车的报警声音很大,跑起来超快速,所以已经配对的小汽车不知道怎么告诉它这些……我们会通过类似这种故事,有保护地帮助孩子从‘他者’的角度更宏观地看见整个事情原由,而探究一些具体的境遇,让生活之中有类似经历的孩子更自由的表达出他真实的诉求,在故事里面得到更多面的帮助。”
从一个幼儿园老师变成了一个教育戏剧的引导者。虽然,每天做的事看起来差不多,就是给孩子上课,跟家长沟通交流,但是,在抓马工作的这些年,雯雯深刻地体会到这两份工作的不同,也越来越坚定要把这份工作做下去,她说,现在的这份工作大概就是她曾经希望和憧憬和孩子在一起的样子。
“为什么我们不叫老师?我觉得老师他就是要答疑解惑的,他掌握标准答案。在抓马,没有正确答案,我们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把孩子带到故事里来,一起探讨一个话题,它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的课堂上,更多的时候会说,我只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以前,雯雯经常被朋友“咨询”、“请教”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不焦虑……如今,自己当了妈妈,难免有时候也有闺蜜好友开玩笑说“看你当了妈妈,还能不能那么淡定,不焦虑,看你怎么把孩子教育和培养好。”
雯雯笑着说,“作为妈妈,我还是一个新手,你永远比我有经验。我可能不会被‘好’这个标准束缚住。因为‘好’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呀!”
▽
2021年9月
抓马教育新会员Fine班
故事列车起航啦!
你也想一起来玩吗?
点击以下海报了解详情
2024年10月19日10:00-11:30,FocusLab第十三期将与您一起探讨“手机和屏幕”为主的童年,它如何导致了焦虑 、抑郁和孤独等精神疾病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