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抓马教育(八):来自伯顿的戏剧启示
这些年来,随着抓马队伍的日益壮大,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抓马,不断有新朋友加入“教育戏剧”这个领域,这让抓马倍感欣喜——这代表着有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到教育戏剧,体验到教育戏剧这种“全人”教育的核心教学法。
同时为了解答大家对抓马的疑惑,近期,我们整合了《迈向抓马教育》系列内容,向大家说明这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
ps:此为第八篇,后期会陆续更新,敬请关注。
教育戏剧运动的历史中,一直伴随着一个重要的争论——这种横跨两个领域的事物到底是艺术还是教育。在这场至今都在延续的争论中十分主流的声音认为教育戏剧仍然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本质上要为教育观点服务。
伯顿在其几乎全部教学生涯中都在反对这种观点,抓马教育受到伯顿“创造”戏剧方法的影响极大,作为梳理抓马教育方法论的一篇文章,我们无法绕开这位为教育戏剧形式和内容奠基了重要基础的老师。
《课堂戏剧的新观点》,抓马档案藏
戏剧的目的
在盖文·伯顿早期论述戏剧的著作中,他写道:
在学校教授戏剧时我的长期目的是:
- 帮助学生理解他自身及他生活的世界
- 帮助学生知晓如何以及什么时候来适应他生活的世界(或什么时候不[去适应])
- 帮助学生通过戏剧的媒介获得理解和满足(Bolton,1976:1)
事件之内
伯顿所有的实践都可以从这个目的上理解。作为教育戏剧先驱西斯考特的同路人,他一生都在发展他创立的“活在当下”戏剧。即便在西斯考特转向布莱希特式的“距离化”框架后,伯顿仍然坚持认为从角色的角度,让儿童从事件内部看待戏剧涉及的形式和内容对于以上三个目的是最有帮助的。伯顿对戏剧如何教授大纲或者如何通过戏剧学习表演丝毫没有兴趣,他在乎的一直是戏剧作为艺术形式关切的内容——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伯顿坚持认为应该将儿童放置在戏剧事件的内部,而非一种距离之外,是因为他发展了来自博奥的“虚实之间”的观点——儿童参与一段“活在当下”的戏剧中时,他即存在虚拟的世界里,也在真实世界里观看着自己。
已经绝版的《所以你想在课堂中运用角色
虚实之间
伯顿从儿童发展,特别是早期发展的理论中发现了儿童“同时存在于两个世界”的能力。这让距离化的戏剧变得流于形式——实际上在西斯考特提出这个概念之后的三十年,戏剧教学变得形式化了许多,以尼兰兹为代表的程式化戏剧发展了距离化的框架,并简化了戏剧教学需要考量的诸多元素。
伯顿直到今天,还沉浸在事件中,并且坚信这是最有帮助的戏剧形式。他的学生大卫.戴维斯在《想象真实:迈向教育戏剧新理论》中认为伯顿对这种“虚实之间”的关注,恰恰迎合了邦德在他的戏剧中试图迎接的——人的想象力的命题。
《课堂戏剧中的表演》,抓马档案藏
伯顿戏剧中的重要贡献
伯顿所有的戏剧实践都是建立在追求“虚实之间”的“创造”戏剧方法中的。但他更为人熟知的贡献是为教育戏剧的理论发展提供了诸多重要的概念。他在早期的论述中率先提出“形式和内容”的二元;提出角色的“第二层面”;“限制”作为创造戏剧的方法;戏剧的保护等诸多戏剧教学需要考量的范畴。
在抓马教育的教师培训中,这些观点总是不断的被重复和提及,它们不光光是计划一堂戏剧课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建构戏剧和剧场演出中有效的工具。抓马宝贝的创意总监曹曦曾经提出伯顿“限制”的概念,可以作为戏剧导演法中的一整套工作流程,在集体编创和导演工作中会起到相当聚焦的作用。
《盖文伯顿:教育戏剧精选文集》大卫·戴维斯 著;黄婉萍、舒志义 译
伯顿的重要文章均收录在大卫.戴维斯编辑的《盖文伯顿教育戏剧精选文集》中,感谢香港演艺学院的黄婉萍翻译该著作,中文读者有幸可以阅读到教育戏剧发展中重要的作者、老师和理论家的贡献。
抓马宝贝.教育体验中心是一家面向中国现代家庭的整合教育与发展中心,区别于传统的以孩子为教育对象的“单边教育”,抓马将父母、学校和环境建构在一个同步、完整、有目标、有原则的教育观中。
抓马宝贝针对3-12岁的儿童采用英国教育戏剧鼻祖Dorothy Heathcote的方法及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教育观,用10年在中国的深入探究设计出针对中国父母教育选择、身份焦虑及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的工作坊和咨询机制。专注于中国教育和戏剧的创新,专注于中国教育戏剧的开发与传播,是中国首家引入并践行英国教育戏剧的权威机构。
2016年10月7日,Carmel O’Sullivan教授《教育戏剧:实践指南与课程计划》新书发布会在抓马宝贝.教育体验中心成功举行!
2015年9月,母子健康杂志特邀抓马宝贝.CEO王威女士进行专访,采访针对“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这个特别有挑战的思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