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旅程|《另一面的我》观察员手记

3月15日,《另一面的我》2021春季巡演于北京兴隆小学拉开了帷幕。我们邀请了场外观察员来围观这个教育剧场项目,本文是观察员罗敷的观察手记。

“这里面是装了什么?”

戏演完了,抓马的表演老师琪琪,豆豆和十一在收拾道具。被叫回去上课的孩子们有一些半路又折回来了,溜进来围着老师问。

十一老师(剧中演小志)说:“吃的呀,小志平时喜欢吃的零食。” 一边把衣服塞进小志的粉色书包。

“里面真有零食吗?”小姑娘问。

“真是零食,不信你看。”十一老师顺手拿出来了几个,都小朋友平时吃的小点心,独立小包装那种。
小姑娘还是有点狐疑,“我想看一下,可以吗?”得到同意,小姑娘把手伸进去了。书包口开得大大的,小志的书,小志的衣服都在里头一下子就看到了,小孩的手扒拉出来小志的零食,带出来好多树叶,撒了一地。

这些树叶是剧中小志穿过墙的裂缝到达的森林里的东西。森林里的男孩(琪琪演)跟小志说,如果拿起一片树叶放在耳边仔细地听,就可以听到树叶说话的声音。

故事跟现实搅在一起了。看着面前森林里的树叶,粉色的书包,还有边上小志经常裹着的一块毯子,小姑娘有点恍惚。另一个孩子不好意思地问:“那这故事是真的吗?”

不可思议的旅程——《另一面的我》观察员手记

这故事真的假的?

孩子们左顾右盼地大声议论。在舞台上表演吃东西,居然真的吃! 

这个“真吃”刷新了很多人的戏剧观。平时我们进剧场看戏,观众席和舞台之间拉开的隔断会以一种物理意义上的距离暗示我们,台上的是故事,假的,跟自己关系不大,看完要是感动的话顶多流点眼泪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但是抓马的教育剧场理念是完全沉浸式的,只要进去看戏,无论舞台还是观众席,都是剧场的一部分。故事演着演着就从台上延伸到了台下,作为观众你不知不觉地就成为了戏剧里的一部分。

不可思议的旅程——《另一面的我》观察员手记

比如剧中小志很喜欢的那本故事书在戏中反复出现。

老师向坐在观众席的小朋友发出邀请:我们来看,平时小志会把这本书放在哪个地方?

有个小女孩马上举手上去扮演小志。她上去,把那本书藏在了小志的枕头底下,认为这个地方不容易被妈妈发现。

还有戏中反复出现的大毯子。妈妈每次叨叨的时候,小志会用这个大毯子紧紧地裹住自己。

老师:小志为什么用大毯子盖住自己?

孩子:可以躲起来。

老师:为什么要躲起来?

孩子:这样就看不到妈妈呀。

老师继续问:那,披上毯子是什么感觉呢? 

有个小男孩自告奋勇上去了,披上了毯子。台下的小朋友认为他们的同学披上了毯子很可怕,“像鬼”。

男孩却说:他在里面又黑又闷,会出汗,可是觉得安全。

好多的孩子想上去尝试,台下非常活跃。

我看到的这场是兴隆小学版本的《另一面的我》。之前这个剧在中国儿童中心演出了半个月,反映非常好。讲的是九岁的孩子小志和妈妈之间的故事,爸爸一直以画外音的方式被暗示“缺席”,所有的事情都落在了妈妈身上,妈妈要上班,还要照顾小志,看上去总是很焦虑。

小志呢,她基本上就听不见妈妈在说什么,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学习。直到有一天,小志家的墙上出现了一条裂缝,裂缝越来越大,最后小志从裂缝里进入到另一面,居然是她喜欢看的那本书里的世界:森林,男孩,女巫……

不可思议的旅程——《另一面的我》观察员手记

搞不清楚自己是在台上还是台下

这个戏无论结构,剧情和表演都堪称完美。

但在这里我更想致敬抓马教育的先锋精神,因为需要表演老师一次一次故意打破舒服区,把剧场的一部分权利交给观众。但是每一场演出观众是不同的,那么现场的不可控性对于整部戏来说就显得有点儿危险,有点儿像关掉提词器的演讲,很容易就滑到失控的边界。另外台上台下能不能碰撞出火花能碰撞出什么火花没有人能预料,一切都是未知,如果不具备专业和丰富的剧场经验,要hold住现场非常难。在这一点上,抓马戏剧为教育剧场提供了实验意义上的典范,老师慢慢引导观众进入情境,关键时候抛出问题,点着思考的火苗,并让它们充分地燃烧。

戏演到最后你会完全入戏,搞不清楚自己是在台上还是台下,区分台上台下重要吗?

不可思议的旅程——《另一面的我》观察员手记

比如第一场戏:

上课时间快要到了,快到校门口的地方出现了妈妈(豆豆老师演)和小志(十一老师演)。妈妈一脸焦虑,一只手拽着小志,另一只手捏着手机在看。小志的手被妈妈拽着,跟在后面磨磨蹭蹭地走着,她的眼睛盯着手里的书。

演到这儿老师喊停。流动的画面凝固,成为一个静止的镜像。妈妈在干吗?小志在干吗?她们都在干自己的事情,能彼此看到对方吗?老师提的这几个问题并没有让观众从戏中抽离,反而促使他们对问题做出思考,同时更快地进入了情境。

“每天都是一样的,小男孩感到难过。”小志念着故事书里的一句话,这也是小志内心的投射呀,有一天,小志实在受不了,将手里的水杯对着墙砸了过去,结果,墙上出现了一道裂缝。后来,裂缝越来越大。有一天,小志从裂缝里穿过去了。

故事暂停。

老师抛出问题:裂缝怎么来的?

同学说:水杯砸的。

老师问:水杯有那么大的力量吗能把墙砸出一条裂缝?

孩子们沉默了会儿,其中有一个说:是书里的咒语。

老师:哦,你的意思是,是小志那本故事书里的咒语让墙有了裂缝?

又有孩子说:是魔法。是魔法让裂缝出来了。

老师:裂缝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大呢?

有人答道:因为这样它有可能帮助小志出去。

老师问:哦,那小志去哪儿了?

孩子七嘴八舌的在讨论,我坐在后面听不太清楚。

有人大声地说:裂缝帮助他,他(指小志)就自由了。

老师:自由?家不是应该——这个地方(指家)没有让小志感到自由吗?

没有人回答,里面很安静,孩子们在思考。

老师停了一会儿,接着问:裂缝那边会是什么地方呢?

孩子说:那边不会是这样的地方,像小志的家这样的地方。

……

就这样慢慢地观看,热烈地讨论,慢慢地观看,热烈地讨论,孩子们越来越深地入戏。本来是看小志的故事,结果发现有点儿眼熟呀,怎么有点儿像是演自己家或者认识的人家?

不可思议的旅程——《另一面的我》观察员手记

寻找看见的眼睛和倾听的耳朵

小志刚开始是听不见妈妈说的话的,妈妈干什么她似乎也没看到过。但是当小志从裂缝那面进入到故事中的森林,遇到那个男孩想帮助他却无能为力的时候,她似乎发现了什么。她从那一面回了家,她突然听到了妈妈的哭声,还有妈妈和爸爸打电话的声音。

而小志在那一面的同时,妈妈因为找不到小志很伤心,她在孩子的床上看到了那本故事书,便翻开来阅读。

故事走到这里,老师停下来问大家,小志为什么后来能听到妈妈说的话了?而妈妈为什么后来会去翻小志的书看?还有那些故事中的树叶,妈妈怎么会看到呢?

孩子说:因为她(指妈妈)也看见了故事。

老师:以前树叶说话,孩子们说听到的是蠢货,我打死你这类的咒语。而现在,如果树叶现在还能说话,会说什么呢?

一个孩子说:咒语会少一点。

还有一个孩子:会说我爱你。

看到这里,我很感动。突然想起导演李安在《十三邀》接受许知远的采访时说的,他觉得艺术这东西,要给予观众思考的余地,要有留白,通过“力气不光你在出,观众也要分一半。”最后达成集体的狂欢。抓马的故事探索也需要“力气不光你在出,观众也要分一半。”

这样的重度参与,但抓马不需要集体狂欢,他们的剧场理念更像是老师带着观众共同踏上一段不可思议的奇妙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不断寻找看见的眼睛和倾听的耳朵,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回应。

不可思议的旅程——《另一面的我》观察员手记

抓马教育剧场《另一面的我》
2021年4月15-16日
将在抓马教育体验中心进行公演!

演出时间

2021.4.15 | 18:30-20:30

2021.4.16 | 18:30-20:30

演出地点

抓马宝贝.教育体验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南湖南路15号院甲1号

招募对象

4-10岁孩子家庭

招募名额

20个家庭 / 场

入场券

会员:200元/家庭

非会员:250元/家庭

*每个家庭限一位家长观看

咨询电话

132-6424-5610

*温馨提示*

票品为有价证券,非普通商品,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服务具有时效性,稀缺性等特征,不支持退换。

往期回顾

教育和戏剧融合在一起,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裂缝就是一道门,进入到那个世界的门,里外是两个世界

家里的裂缝,你看见了吗?——《另一面的我》导演曹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