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玩奥特曼一样演麦克白——“青年剧团”登上三联《少年》杂志
《少年新知》是《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由《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陈赛主创,是国内第一本针对9-16岁青少年进行人文思维启蒙的原创杂志。
《少年》秉承“三联”浓厚的人文底蕴,
文字生动有趣,强调创意与交流。
杂志结合当下热点,
精心策划每一期封面主题和专栏。
少年新知 2021年9月刊 封面
2021年9月刊的封面和专题为《倾听与表达》,杂志执行主编陈赛在本期专题报道中,采访对话了抓马教育的创意总监曹曦,同时他也是“直面鸿沟青年剧团”的导演。
“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是一群生活在北京由12-16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戏剧团体,该剧团的前身是抓马.少年剧场,自2012年起,每年创编一部描述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当下状态和心境的剧场作品。他们创作的作品曾经巡演至南京国际青少年戏剧节。该剧团的代表作《麦克白》曾于2020年在蓬蒿剧场上演。
在本期采访中,曹曦老师就讲述了“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排演《麦克白》背后的故事。
巧的是,直面鸿沟青年剧团的孩子们很多都是《少年新知》的订阅读者,于是,当本期杂志送到孩子们手中的时候,他们翻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剧照以及自己最最熟悉和喜爱的曹曦老师可能并不曾对他们讲述的一些心声。
2022年1月23日“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携新剧《我们(或个人问题)》将登陆77剧场。这一次,孩子们用自己热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如本期杂志的卷首语所说
愿你们每个人
都学会认真倾听,真诚表达
少年新知 2021年9月刊 卷首语
也诚挚邀请您来观看
《我们(或个人问题)》
倾听孩子们真诚的表达
下面让我们一起认真倾听曹曦老师的口述:
像玩奥特曼一样演麦克白
Play Macbeth like play Ultraman
撰文:陈赛
口述:曹曦
曹曦,戏剧编剧、导演与导师,抓马教育创意总监,见学国际教育文化院执行总监。
01
暴君与少年
想象一下你来自另一个星球,来学习地球人的行为。你走进一个剧场,看到一群人坐在剧场里,看舞台上蹦蹦跳跳,你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那么你会如何理解地球人的这种行为?
你是否看过一群黑猩猩坐在树上,看着另一只黑猩猩在它们面前,假装自己是别的黑猩猩?似乎只有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能将自己想象成他人。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戏剧是通过想象的经验来学习的过程。我们步入故事中的角色,去探索复杂的问题、想法和感受。比如,我们让一个13岁的中国孩子,想象自己是400年前的一个英国暴君,他要说暴君说的话,做暴君做的事,思考暴君的每一个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他体验到的是什么?与他的现实生活又会发生什么关系?
你们听说过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吗?《麦克白》是一个悲剧,讲的是一个万人瞩目的英雄如何变成暴君,又如何被推翻的故事。我们做的戏很多都是悲剧。我们的文化有一种惯性,就是不愿面对悲剧。现代人的快乐似乎都建立在社交媒体上有多少人给自己点赞,但那是真正的快乐吗?
我觉得悲剧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看到一个人做了一系列的决定,将自己一步一步导向毁灭,由此,我们反思自己,反思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的渴望、痛苦和召唤。这其实很能体现人的掌控力:剧中人物那么痛苦、纠结,但我能理解并掌控这种情绪。
在故事的开头,麦克白是一个英雄,得胜归来,途中遇到三个女巫,女巫预言他将晋爵为王,但又说他没有后代继承王位。他回来以后一直琢磨女巫的话,内心的变化由此开始。在我看来,比起权力的主题,更有意思的是: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相信一些事情?我们亲眼所见的到底是事实,还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东西?
这种怀疑跟青春期有很紧密的联系。青春期是什么?是现实开始向你揭开一小方帷幕——离开了父母为你搭建的支架,你将不得不暴露在一个很复杂的人情社会里。你开始发现,我们虽然同处于一个世界,但对世界的看法却大相径庭。那么,是什么让我看见我想看见的,又是什么让你相信你所相信的?比如麦克白,是什么驱使他去做弑君篡位的事情?有人认为是女巫的预言,有人认为是他内心的权力欲,有人认为是他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语境,也有人认为是麦克白夫人的欲望驱使着他,是她一直告诉他,“你可以的,你是个男人,你可以做这些事”。
麦克白为什么相信他相信的这些东西?我今天这样看世界,明天又那样看世界,是什么变了,是什么决定我看到什么?相信什么?我认为这是这部看似充满着欲望、野心的政治剧和孩子之间的联系。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抽象思维能力越来越强,很多内在的感受被语言、图像之类的符号系统给代替了。而戏剧,恰恰是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艺术。Drama一词的英文词源就是“行动”,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友情、背叛等。行动——而非仅仅是语言或图像(虽然它们总是和行动连在一起)——恰恰是“躺平”时代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02
像玩奥特曼一样演麦克白
我们的排练跟常规的戏剧排演不同。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不排戏,并没有任何角色分配。我的工作是把一个复杂的文本拆解成很多很小的事件,这些事件并不包含在最终呈现的剧目里,也不会演出来,但可以帮表演者进入麦克白的时代。比如,在莎士比亚的原著中,麦克白在杀了国王之后,突然发现自己身边谁都不可信,于是他不断地杀人,一个个杀下去。但我们在中间设计了一场类似于内阁会议的小事件——麦克白杀死国王之后,一个新的国家要建立起来了,他们要以国家新闻发言人的身份,来讨论如何解决外界关于麦克白杀死老国王的谣言。他们还要设计一幅新的苏格兰地图,讨论这个国家从2020-2046年会变成什么样子?国号会变成什么?跟挪威、英格兰的关系如何?……这个叫作“教育戏剧”的方法有点像是用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玩一个电脑游戏。这个400年前莎士比亚写的故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体验。
我还鼓励演员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莎士比亚的台词说出来,而不只是背下来。比如《麦克白》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台词,“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这是麦克白得知妻子死了之后说的一段话。那一刻,他觉得一切都很荒芜。全世界演莎翁剧的演员都想演这一段。我们演麦克白的演员也很享受这幕戏,每一场演得都不一样,台词也不一样。我想给他这样的自由。这是个游戏,像一个三岁的孩子玩奥特曼一样,可以完全掌控它,没有必要追求“正确的”演法。有次,他在台上是这么说的:“没有什么是对的,没有什么是错的。”你会发现,原来一个13岁的中国小孩,也会面对400年前莎士比亚笔下一个暴君所面对的人生境遇:你看不清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其实,孩子们内在的体验和感受,很多成人是看不见的。他们很难觉察,也不太关心。十二三岁的孩子已经能洞悉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肤浅,尽管他们的身体和意识还停留在一个相对纯真的阶段。这是个十分敏感的人生阶段,而戏剧允许他们安全地去表达其中的困惑、愤怒与不安。
戏剧是一种允许,
有时和自己有关,
有时和他人有关,
允许自己愤怒、失望或彷徨,
这也是一种能力。
这样的表达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不太被允许的。我们的文化认为压抑是成熟的一部分,但问题是,它否认了真实的感受,久而久之,我们离真实的感受会越来越远,和自我,和他人丢失了联系,越来越看不清眼前所发生的: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哪些是真相?哪些是真实?它们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是什么?
戏剧到底是真的假的?看戏的知道台上是假的,但我从戏剧的语言、图像和动作里体验到的感受又是真的。对于演员呢,他必然知道他是在做戏,但他却要用真实的自我去体验这种“假”。那个扮演麦克白的男孩在出演暴君时,他和角色的关系是什么?他仅仅是穿上了角色的外衣吗?在排演这出戏时,他和自己父亲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
这是他第一次演主角。他既扮演权威,又扮演权威的崩塌。他亲手把叛徒的头割下来,挑在他的长剑上,但在结尾,那柄剑上放着的是他自己的人头。他显然很享受当主角的风光,但有时候又会显得很孤独,尤其在后台。和他一起演戏的小伙伴们,也许并非有意,但实际上却在身体上疏远他。有时候他自己也会有意无意地强调那种众叛亲离的感觉,“你看,你们又得杀我,你们又得捅我了!”
后台是一个有趣的地方,它介于虚实之间,在那里,你不完全是剧中角色,也不完全是自己。我们平常很少能投入到这种分裂的状态里,但就是在这种分裂的状态中,一些连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欲望和情感被显现出来,比如,原来我很希望别人看见我,原来我很喜欢朋友的簇拥,原来这就是孤独与虚无的感觉……
03
麦克白夫人的野心与华尔街金融精英的梦想
我选角的首要标准,不是看谁演得好,而是看谁最需要那个角色。比如,麦克白夫人是一个非常强势又非常性感的女人,但我选择扮演她的女孩,我们暂且叫她 Maggie吧,是一个非常乖巧的女生。她的目标是成为美国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经理,但我不确定这是她自己的期待,还是想努力满足社会对她的期待。我能感觉到她瘦小的身体里有两股矛盾的力量,但是她又没有太多可以诉说这种矛盾的素材或空间。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她不断地说着麦克白夫人的话,体验自己跟麦克白夫人有什么不同或者相似之处。她还要挑战十三四岁的孩子对性的认知。我们删掉了原著中很多露骨的关于性的内容,但还是希望他们能够探索这些东西。麦克白夫人,作为一个激发男性身上荷尔蒙的女性,她必须有攻击性。一开始 Maggie非常尴尬,连碰都不敢碰对方,但一次次尝试之后,她可以抓住麦克白的衣服,抱住他了。
在杀死国王之前有一场戏,麦克白喝多了,想退缩,他对妻子说我们罢休吧,不要做这件事情了。这时候麦克白夫人有大段台词,她要揪着他的领子,用力地捶他,骂他是懦夫,是一只畏首畏尾的猫。一个13岁的女孩哪里经历过这些?可能她以后会经历吧,或是她会允许自己拥有这种经历?戏剧是一种允许,有时和自己有关,有时和他人有关。允许自己愤怒、失望或彷徨,这也是一种能力。每当想到这里,我就为剧团中无数个 Maggie一样的孩子高兴,他们在这个年龄就允许自己感受这复杂的世界。
我从不相信,一部戏、一本小说,或者一个心理医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生是一系列经验的集合,这些东西只是恰好在某个时刻,轻轻地推了你一下。就像麦克白夫人,我相信她应该给了Maggie一点不太一样的东西,让她有机会站在一个社会所定义的“邪恶”的人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寻找她们之间的联系。演完这部戏之后,她当然可以继续追求华尔街金融精英的梦想,但我相信,在她生命历程的早期有这么一段体验,她对世界的理解会复杂一点,她的人生也会丰富一点。这是过程,像人生一样,不会随着舞台上的灯光熄灭而结束。
是不是开始期待
青年剧团的下一场演出
《我们(或个人问题)》了呢?
快点抢票吧!
想要了解《我们(或个人问题)》?
欢迎猛戳
2015年9月,母子健康杂志特邀抓马宝贝.CEO王威女士进行专访,采访针对“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这个特别有挑战的思考展开。